发布于:2025年10月07日        关键词:H5案例分享

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企业越来越重视H5案例分享这种轻量化、高传播性的营销手段。尤其当品牌希望触达特定区域用户时,如何让内容不只“好看”,更能“走心”,成了关键难题。郑州和西安作为中原与西北的文化重镇,近年来在H5创意传播上都做出了不少尝试——但它们的路径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,也折射出一个核心命题:地域特色到底该如何赋能创意传播?

话题价值:本地人更愿意为“熟悉感”买单

我们观察到,那些带有明显地域限定标签的H5作品,往往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极高的转发率和参与度。比如郑州某文旅局推出的“老郑州记忆”系列H5,用方言配音+上世纪90年代街景还原的方式,唤起了很多本地中年人的童年回忆;而西安的某个高校招生宣传H5,则通过兵马俑拟人化角色讲述校园生活,让学生群体产生强烈代入感。这些案例之所以有效,并非因为技术多么先进,而是精准击中了用户的“情感锚点”。换句话说,地域元素不是装饰品,而是连接品牌与用户之间的心理桥梁。

H5案例分享

现状展示:符号堆砌多于文化深挖

目前来看,无论是郑州还是西安的H5设计,普遍都在使用一些显性的地域符号:郑州用少林寺、黄河、烩面;西安则热衷于城墙、皮影、羊肉泡馍。这类做法确实能让用户一眼认出“这是咱家乡”。但问题在于,大多数项目停留在表面模仿阶段,缺乏对背后文化逻辑的理解。比如一个讲郑州非遗的H5,只是简单地把剪纸图案贴上去,却没有解释它为何成为一代代手艺人传承的精神寄托。这样的内容就像一张没有灵魂的照片,看得见画面,却感受不到温度。

常见问题:为什么做了地域化,还是没人点赞?

很多人误以为只要加个方言语音或地标建筑就能叫“地域化”,其实不然。真正有效的地域化传播,应该建立在两个基础上:一是挖掘本地历史故事的真实内核,二是结合用户行为习惯进行内容重构。举个例子,西安有个餐饮品牌的H5,原本只是让用户点击屏幕看菜品介绍,后来改成了“跟着张骞去西域”的互动小游戏,每完成一道任务就解锁一段丝路美食传说,结果不仅提升了停留时长,还带动了线下门店客流增长。这说明,好的H5不是展示城市名片,而是让用户在参与中重新认识自己的城市。

解决建议:从形式模仿走向情感共鸣

要实现从“形式模仿”到“情感共鸣”的跃迁,需要三个步骤:第一,深入调研本地文化脉络,找到能引发共情的故事节点;第二,设计符合当地用户使用习惯的交互方式(比如河南人喜欢幽默自嘲,可以加入轻松吐槽环节);第三,将品牌诉求自然融入叙事结构,而不是生硬植入广告语。这样做出来的H5,才能让人看完后说一句:“原来这座城市还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事。”

结尾想说的是,H5不只是一个页面,它是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一次微型对话。当我们学会倾听一座城市的呼吸节奏,再用创意把它翻译成现代人的语言,那种共鸣的力量,远比单纯炫技来得深刻。对于正在布局区域市场的品牌来说,精细化的地域化运营,不仅是提升好感度的捷径,更是构建长期用户关系的重要支点。

如果你也在探索如何让H5案例更有深度、更贴近人心,不妨试试换个角度思考——别急着做“爆款”,先问问自己:这段内容,能不能让本地人觉得“这就是我懂的生活”?我们专注H5设计开发多年,服务过多个城市政府机构及中小企业客户,擅长将地方文化转化为可传播的内容资产,有需求可以直接联系18140119082

我们是一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,以定制化开发为导向的互联网外包公司

秉承“自主创新、诚信至上、合作共赢”的经营理念,致力于为广大客户创造更高的价值

成都IP周边延展设计